即定之時慧在定」。默是定,照是慧。定慧不二,便是默照。

經典中有「如龜藏六」的比喻,那是「都攝六根」的意思,並不是無所用心。因為經云:「四大和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內六根緣外六塵,生六識的妄想心,如果把六根從六塵收攝回來,妄心也就無緣可攀了。此正是禪修用的好方法。但也並不等於廢除六根的作用,譬如說,眼看美色,不起貪心,見惡色不起瞋心,諸根對境而不起妄念。不因為六根和六塵相接觸而起執著、分別、煩惱。這便是默照工夫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況。

「默」是不受影響,「照」是清楚了知。絕對不是不用六根、無所用心。

疑情


疑情不是懷疑,乃是確信某一問題,是跟自己性命相關的,是對自己有大用大益的,只是不知道其原因何在?其內容如何?所以抱住不放,一直參問下去:「那是什麼?我立即要知道,我一定要知道,我不能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這便是疑情。

假如參的是「無」字公案而問「什麼是無」,便可用個比喻來解釋「疑情」的意思:好像拿到一個堅固無比的鐵球,它沒有開口處,你根本不知從那裡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