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的受是從六根和六塵的接觸而使得六識產生受的作用,受了以後再進入想及行的部分。十八界中六識的「識」和五蘊之中受、想、行、識的「識」,並不一樣,六識的前五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屬於五蘊中受的部分。而五蘊中的想、行、識是屬於第六意識分別及執著的部分。

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以上只例舉了眼根對色塵生眼識,舉一反三,餘可類推。一般來說,十八界的觀法,以修耳根及眼根比較容易。

不過,十八界的任何一界,都可以觀照成空,眼根、色塵、眼識,耳根、聲塵、耳識,鼻根、香塵、鼻識,舌根、味塵、舌識,身根、觸塵、身識,意根、法塵、意識,一共六組,分別則稱十八界。

十八界的第六組,比較不容易理解,「意根」在物質部分是因緣所生,是由父母所賦予的腦神經系統,本身是一個臨時性的東西;在精神部分是督責腦細胞來做記錄、回憶、推敲、聯想的工作。「法塵」是符號,林林總總的形象符號、語言符號、觀念符號等,使得意根產生記憶作用,使意識產生分別作用。離開了法塵,意根沒有作用,離開了意識,意根及法塵也沒有功能。所以從理論上來考察,從禪修中來觀照,意根、法塵、意識,本來沒有,將來也沒有。

法塵是從人類的認識心和記憶力而有,自古代的祖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