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戒。」(《大正藏》三〇.九八二頁下)這是明白地說明了,菩薩戒是不得單受或頓受的,應該先受了七眾的七種戒全部、少部分或一部分的一眾戒之後,才可求受菩薩戒。
至於《優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根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而非即是菩薩戒,這也是所有大乘戒中最難受得的一種漸次戒。受戒以前,先要次第供養父母、師長、妻子、善知識、奴婢、出家道人。並問九種遮難:家屬不聽、欠他人債、身心有病、污淨梵行、作五逆罪、盜法賊住、性別難辨、殺道心人、眾前妄語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受其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之先,必須先行三皈五戒;雖受五戒,亦須經過六個月的察看,再於二十比丘僧中以羯磨法秉受;可見這不是不分品類便可受得的菩薩戒了。為什麼要如此的嚴格呢?該經卷三〈受戒品〉中有這樣的說明:「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大正藏》二四.一〇四七頁下─一〇四八頁上)這是說:優婆塞戒的本身,是沙彌、比丘、菩薩戒的根本,受了優婆塞戒,才能獲得沙彌、比丘、菩薩戒的無量利益。
說到出家戒與在家戒的問題,我們也須加以分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