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卻說:「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上(同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大正藏》二四.一〇〇八頁下)可見應該有二位法師,但在《梵網經》受戒法中,也只有一師。蕅益大師《毘尼後集問辯》中有這樣的說明:「若准經文,似須二師,然《瓔珞》《地持》,並止一師。又《梵網》受法,傳自什師,載於義疏,亦止一師。所云請二師者,恐即是請佛菩薩耳。所云應如法供養二師,及弒二師成逆,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亦可。」(《卍續藏》一〇六.四六〇頁D)蕅益大師的這一意見是根據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義疏》而來的,但是智者大師對此尚有疑問,他說:「文又云:『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否?』似非指佛。」(《大正藏》四〇.五六七頁下)這在蕅益大師未有解說,直到現在,仍未得到明解!
依照菩薩受戒法的內容來看,菩薩戒的和尚是本師佛,在地球上說,釋迦佛之後,彌勒佛之前,釋迦便是我們的本師佛,所以釋迦就是菩薩戒的得戒和尚,文殊菩薩為羯磨師,彌勒菩薩為教授師,一切如來為尊證,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同學。至於菩薩法師,僅負教誡、啟發及旁證的職責,所以《梵網經》輕戒四十一條稱菩薩法師為「教誡師」,在《優婆塞戒經》等則稱戒師為「智者」,曇無讖為道進傳菩薩戒,也只是「作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