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229

西藏本亦係譯自漢文本。唯在中亞地區及日本高野山,各發現了一葉的梵文斷片。

大乘《涅槃經》的思想,乃是以《般若經》之「空」,以及大眾部的「心性本淨說」及「一音說法說」的教理,加上《法華經》的「會三歸一」說,予以發展而成。

從本經特有的教義而言,約有三點:

《解深密經》


以上《勝鬘經》、《涅槃經》所說的如來藏(佛性、法身),是為適應所謂「向上門」的要求而來。但是,基於這個立場而把雜染世界,給予說明的,雖有《般若經》、《華嚴經》、《維摩經》,認為三界一切所有,皆由於心的發動;亦即由於無明而有虛妄的世界顯現,由於心的清淨而有淨土的顯現。但這說明太簡單了,《解深密經》就起來做了個更進一步的說明。本經在所謂無明住地,承認無意識的根本無明(心不相應的無明);在淨識方面,也承認佛性、如來藏。但是,無明與淨識的關係怎樣?又怎樣的配合而開展出怎樣的世界呢?由於對這些問題的考察,就成立了所謂唯識的佛教,這部《解深密經》,便是唯識佛教的先驅。

本經在中國,有菩提流支譯的《解深密經》五卷,玄奘譯的《解深密經》五卷,以及求那跋陀羅所譯第七、第八兩品。近代在梵文及西藏方面,則未發現。本經最早出現的是第二至第五品,加入第六品後全經應該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