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內容雜亂,欲在其全體上捕捉它的旨趣,頗有困難。
若從本經之思想而言,其主要觀念是在說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解深密經》是乘著如來藏的思潮而起,本經則利用此一思潮再回到如來藏,在決定其理想目的之同時,往下說明如來藏的現實面。
在本經中,到處反覆地說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用此以釋人生宇宙的現象及本體。現在略介如下:
-
五法:此在《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佛性論》等均有說到。即是:1.名─事物的名稱。2.相─由名而浮起的想像。3.分別─對名與相的判斷。4.正智─是看破名相為非實的智慧。5.如如─作為智慧對象的平等真如。此五法是舉迷界的主觀(分別)客觀(名、相),及悟界的主觀(正智)客觀(如如),而打破迷界以進入悟界的經過,分作五個階段來考察之意。
-
三自性:此在《解深密經》的三無性已說到,即是:1.遍計執性─妄分別性,2.依他起性─緣起性,3.圓成實性─真實性。本經對此三性的用途是在攝取前舉之五法:名、相,相當於遍計執性;分別,相當於依他起性;正智、如如,相當於圓成實性。
-
八識:本經以《解深密經》的第七阿賴耶識為第八識,在第八識下,另立第七末那識(Manas意識),再加自原始佛教以來的前六識。然而,本經的八識論,雖比《解深密經》多了一層整理的工作,但其尚有很不消化之處,使人難以捕捉其適確意義的地方還很多。自古以來,各家對本經生起多種異解,原因即在於此。若總括來說,第八識的活動,是由前七識的分別而起,在第八識的本身並無自性,一切不外乎識海的波浪而已,這是本經的唯識觀。如何止息這個識海的波浪?接著講二無我。
-
二無我:即是人空及法空。因為本經對於八個識均立有真相、業相、轉相之三相,其中真的本體,則是第八識的真相。前七識與第八識的業相、轉相,可由修行之力,特別是用人、法二空之觀法而消滅。消滅了這業相、轉相的當體,便是識海波浪的停止;它可叫作如來藏、真如、涅槃、法身、空、無垢識,乃是不生不滅、清淨無垢的當體。因此,本經是調和了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思想,承認第八阿賴耶識含有淨與不淨兩方面的內容;從不淨方面,生起分別妄幻的現象界;從淨的方面又確立了法身、涅槃、真如的平等實體界。這與《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的思想,是很相近了。
真常唯心
根據印順法師的意見(《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楞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