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概說 102

唐代宗之時,嘗設大規模的無遮大齋於長安福安門外及化度寺內。到了唐中期以後,參集佛寺所行的年中行事的法會者,流風已普及廣大的一般大眾,為此而有將《維摩經》、《法華經》、《淨土》等經典內容,用平易的譬喻和有趣的因緣表達出來,那便是「俗講」的產生。擔任這種民眾教化的僧人,稱為化俗法師,或呼為俗講師。文溆,便是敬宗與文宗時,最最傑出的化俗法師。這從發現於敦煌千佛洞許多變文與變相,可以注目到當時的佛教,在思想和信仰方面,已普及一般的民眾階層。

命令天下諸州建立大雲經寺的則天武后,也命令設立悲田院以收容孤兒及孤老;設立養病院以對疾病者施予醫藥的治療。凡需經費,均由官府支給,管理和經營,則由佛寺的僧尼擔當。在長安及洛陽,政府設置的悲田坊和養病坊,雖由僧尼負責,卻是由佛寺產生的獨立機構。這種救濟事業,繼續經營到武宗的會昌法難,對於佛寺的悲田和養病的施設,也未被廢止,兩京的養病坊,許有土地十頃,諸州則依收容人數的多寡而許有土地五頃、三頃、二頃不等,用以支給此一事業的繼續經營。可是,僧尼們並不僅從事於這種國家所辦的救濟事業,尚有洪昉禪師,以行乞所得的淨財,在陝州龍光寺,建立收容數百位病人的養病坊,使之度其療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