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水災造成的苦難。又有道遇,於唐武宗會昌四年(西元八四四年)策畫開鑿洛陽龍門潭的八節灘,以利洛水的水上運輸。傾心於淨土信仰的潤州曇融,緣於彌陀以四十八願度脫生死苦海的眾生,而在天下三十餘州,架設橋樑達四十八座。蒲州的明渡,也因彌陀的本願,是將凡夫渡至淨土的船舶,所以親自做了黃河的渡守,以過其度人的生涯。由於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來自各地參拜巡禮者極多,為應這些人的休憩和宿泊之需,設立了好多名為普通院的處所。此在日本慈覺大師圓仁所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著有關他去五臺山沿途所見普通院的狀況。這與印度阿育王所設的福德舍,和日本行基及最澄所設的布施舍,性質相同。
佛教,於政治力所不及的,一般社會的孤獨者、貧窮者、疾病者,做著種種的社會救濟事業。從對生命的尊重,到愛護生物的放生,對刑滿出獄者的保護,凶年饑饉時的衣食賑給,以及義井、義船、義橋的設施,乃至推展到植樹與免費休憩宿泊所等各種社會福祉的工作。用這些佛教的社會設施,表露了佛陀的悲田與福田思想,發揚偉大的慈悲精神。
第七節 會昌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