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概說 80

使得人人都有參與此一建塔的能力,以完成其佛教精神之平等普及和徹底推行的心願。這樣一來,隋朝的佛教,便被遍傳於天下,同時也反映了佛教已成為中國人的宗教形態,並發展開來。

第二節 五眾與四方館


在當時的佛教界,受教於學德兼優之高僧座下的學徒雲集,各地的大寺院中,因有領導這些學徒大眾的事實存在,便有所謂「眾」的成立。遂於隋文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文帝以勅命選出學德兼備者,設置了所謂「二十五眾」。在這同時,又設定了「五眾」。這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公開化的宗派差別之團體的最初面貌。依據《續高僧傳》卷一五的記載,此所謂「眾」者,均能通曉三學,每日登殿,讀誦眾經,並且講說,以京師為中心,伸出教化之手,遍及各個地方。他們又被分別稱為「眾主」、「摩訶衍匠」、「教讀經法主」等。其中以僧粲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僧琨為二十五眾教讀經法主,慧影為二十五眾主。像這樣的「二十五眾」,可說是指通達佛教全部學問的領導者而言;至於「五眾」,乃是指對於諸經論有專門知識的代表者而言。請看:1.法彥及寶襲,為大論眾的眾主;2.智隱為講論眾的眾主;3.洪遵為講律眾的眾主;4.童真、法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