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師承了北齊的慧文禪師以及南嶽的慧思禪師,這並不顯示他的思想單單繼承了偏向於教學的南朝佛教,而是意味著展開了他的新興的實踐佛教。那就是他綜合了當時所謂「南三北七」諸家的教相判釋,獨自創出了「五時八教判」,並以《法華經》為諸經中的最高權威,不斷地推進他的這一主張。若以他的教判作為佛教的最高哲理,與華嚴的法藏之創「五教十宗判」比肩,則成為中國佛教學的雙璧。
智顗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西元五三八年)荊州華容縣(湖北省監利),出家於梁末之亂世,鑽研涅槃及法華等,嗣至光州(河南省)大蘇山,隨從在赴南嶽途中的慧思禪師,體得法華三昧法門,七年之後,依師之勸,於三十歲時南歸。三十一歲,住金陵的瓦官寺,講《法華經》。後世即以那年為天臺宗的開宗紀元。由此而受朝野尊信,八年之後,去此而入浙江臺州府的天臺山,行頭陀行。因而他被呼為天臺大師,稱其宗旨為天臺宗。他在山中住了九年,旋應陳主之請,再到金陵,於光宅寺,講《法華文句》。迄陳亡而隋朝統一天下,晉王廣(隋煬帝)為揚州總管,就其受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後在其故鄉荊州創建玉泉寺,作為天臺教義主幹的《法華玄義》及其作為實踐方法的《摩訶止觀》,便在此處講出。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以世壽六十歲,示寂於天臺山。他的著作,除了以上的三種(天臺三大部)之外,尚有《觀音玄義》、《觀音義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