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概說 92

曾被一再地提起。這也表明了外來佛教之世界主義的佛道精神,與中國儒教之民族主義的禮教精神,有其對立之處。

在此期間,廬山慧遠,著了〈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說明出家僧尼,已捨世俗,故亦不在王法之內,乃係出世間者,於是確保了方外之士的立場。可見當時的江南佛教,仍具有印度佛教的特性。

然在華北方面,承接五胡十六國之後的北朝國家,如在北魏、北周、北齊,對此沙門拜或不拜王者的問題,均以胡族國家強有力的帝王權,作了新事態的發展。當沙門法果做了北魏初的道人統之後,他主張太祖英明好佛,即是當今的如來,沙門應予禮敬。因而往常禮拜太祖道武帝,並向大眾宣稱,最能廣弘佛道者,即為人主,我們非拜天子,乃唯禮佛而已。這是以佛教須藉轉輪聖王那樣偉大的君王作外護,而得弘道的思想,將國家與佛教,納入了一致的觀點,以期由政治的提攜,來發展佛教。其結果,遂使佛教仰賴政治力,並被掌握於北魏的專制君權之內,北齊與北周也受其影響,形成北朝國家與佛教之間的相同關係。

隋朝是繼北朝的胡族國而興起,統一了二百數十年的分裂局面,合併了南北朝的漢民族國家。及於唐代,又進一步,使南北對立的佛法和王法的關係,得到了結論,那便是沙門的敬禮問題,順從了中國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