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中國制度而建五山十剎制。以京都的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加上鎌倉的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淨妙寺,兩個五山,合為十剎,受朝廷及幕府的崇敬而列為官寺。但又以京都的南禪寺置於五山的地位之上。
此一制度,為我國宋代仿效印度五精舍十塔而起。據余又蓀的《宋元中日關係史》說:「南宋寧宗時,仿印度五精舍十塔之故事,於江南之禪寺中,亦定其等級,有所謂禪院五山。其後又定十剎,次於五山之下。」據王輯五的《中國日本交通史》說:「按宋代之五山,為徑山萬壽禪寺、靈隱山景德靈隱禪寺、天童山景德禪寺、淨慈山報恩光孝禪寺、育王山廣利禪寺,此均於日僧有密切關係。」又說:「日僧圓爾辨圓、神山榮尊,入宋時曾參詣師範。歸日本僧之兀菴普寧、無學祖元,亦徑山師範之弟子。……至若距宋都臨安較近之靈隱、淨慈二山,日僧掛錫或參謁於此者,亦在在有之也。」因而「此等入宋禪僧歸國後,亦傳宋之五山十剎制於日本」。
不過,中國的五山十剎之名,是固定的,日本的五山十剎,則因時代而有改變。在京都及鎌倉的兩個五山之外,同時兩地各又加上十剎,合計成了三十個寺院的總稱。(參考橋川正的《概說日本佛教史》第二十一章)
曹洞宗
大致上說,臨濟宗的發展,與京都及鎌倉的公家、武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