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眾的衣、食、住、行四威儀無別,只有僧俗的形相有別而已,根本沒有優劣厚薄的上下階級之分。他們唯在上殿說法時,披起象徵僧侶身分的袈裟,執勞工作時,禪堂修行時,一律都穿隨俗的唐服(中國服裝),除了剃光頭,便與俗人一樣。
在他們的日課之中,規定最嚴格的是「普請」,上自大和尚下至每一個住在寺院的信眾,除了病假及事假之外,均應普遍地被請到各自應做的工作崗位去進行勞動生產。懷海本身也嚴格地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條。由於寺眾都能自耕自食,不必像印度僧侶那樣地,不簡葷素,乞得什麼便吃什麼了。而且叢林中嚴格規定,葷腥與酒,不得進門;日中之後,不再進食。寺中經濟絕對公開,財產不屬於私人,倘若在用之於大眾的簡樸生活所需之外,尚有餘力時,便可以用之於社會的慈善救濟事業。而且無論是誰,只要是觸犯了生活的規範,情節重者,集合大眾,先用杖打,繼之則燒掉他的衣鉢道具,再從偏門將之逐出寺外(註三)。
像這樣的禪者生活,既能適應中國人的社會環境,又能不違背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教精神。事實上,這反而更能有效地把佛陀教化世人的根本精神,從現實的生活之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讓四眾弟子都能過著清淨、和樂、任運、自在、精進、平等、慈悲、少欲、知足的生活,不重形式,不走極端,隨方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