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用只需一半的精力把文章換成生活的必需品;至於所謂法師的僧尼們,光復以來雖仰幾位大德之賜而製造了五、六千名,但是能看懂佛經的,實在太少,文盲或半文盲,乃絕對多數,各佛學院畢業的,一般而言,能把一封書信寫得通順,就算不錯,何況佛教不重視獎勵,不善待可造的人才,所以,後繼的寫稿者太少。老一輩的法師,能夠精進不懈的寫稿者,僅得印順法師一人而已!因此,臺灣的刊物雖不少,值得一讀再讀的文章那是不多的。所以一本刊物的創辦或停刊,不會激起什麼漣漪,反正每本刊物都差不多。
第三,人手問題:臺灣佛教的刊物,多數是屬於副業性質。這一點,臺灣的法師們是值得感佩的,如果他是一位能幹而有雄心的法師,他們相當於一個大企業機構的總裁,他能夜以繼日窮年竟月地辦出許多事業,例如講經、廣播、傳戒、廣收徒眾、創佛學院、開山起道場、主持佛教會、著書、出版、辦刊物、趕經懺、出國訪問,真是大人之才、通才、全才。今日的臺灣佛教,也就靠著這麼幾位法師在撐持大局,他們的貢獻是可觀可敬的。但是問題也正在此,一個大企業機構的總裁之下,擁有許多為之分門別類、層層負責的各式專家及辦事人員,所以他們推動事業,不為難事,而且可以做得很多。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訓練過專業人才,一個人要想把樣樣事業做好,結果是樣樣事業做不好。有的法師,在分身乏術而又非想做好不可的情形下,他可以用一千字多少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