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人家的文章,刊自己的名字,否則他們就覺得不夠一個法師的體面了,這在他們的立場是正確的,可惜和佛法及其法師的身分就不正確了!不過,在沒有人才可用的情形下,這種方法雖然不足為訓,或可致以少許同情。像這種副業(其實他們沒有一項是主業)性的佛教刊物,我只能說聊勝於無,有總要比沒有的好。可是,好幾種刊物,在人力不濟的情況下,無力兼顧的情況下,停辦了。在目前,唯一以辦刊物為事業的,並且已辦了十幾個年頭的,是朱斐居士的《菩提樹》。以時代思潮的角度看《菩提樹》,以文章的水準看《菩提樹》,自尚有其不足,但是朱斐真心專職地辦它,已足吾人佩慰了。對普及佛化而言,它也功績至偉。另有一位是樂觀老法師,他以六十七歲的高齡,專誠為《海潮音》的編輯而努力,使得吾人看來,尤其敬佩不已!
想當年的《海潮音》辦了十年,便可彙集其精彩之作,刊行了四編三十四種(冊)的一大部《海潮音文庫》,二十年來的臺灣佛教界,總集各刊的精彩之作而可傳世的,卻是比較的貧乏!
二、光復以來的出版事業
出版事業,除了定期刊物,尚有古籍的翻印及時人著述的發行。光復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