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考 479

仍在提醒我們:「於諸世間文章伎藝,雖得善巧,而不愛著」,因其乃為「邪命所攝」。(參閱拙著《印度佛教史》第七章第三節)

佛陀未必反對藝術,至少是不主張以修持解脫道為重心的弟子們,從事藝術,所以在佛陀時代,至少並未重視以藝術作品來作為教化人間的工具。可是到佛陀入滅之後的二百年左右,由於距離佛世已遠,佛教徒們無法體會到佛陀住世時的精神力量,便不得不以具象的藝術作品代替佛陀,例如以蓮花象徵誕生時的佛陀、菩提樹象徵成道時的佛陀、輪寶象徵說法時的佛陀、塔象徵涅槃時的佛陀,漸漸地才出現了佛陀的雕像。故於《增一阿含經》卷二八,載有佛世的優填王造了佛的木像,波斯匿王造了紫磨金的佛像,都是五呎高。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八及卷四五,也有為佛造像及為佛畫像的記錄。這應該都是在佛滅之後兩、三百年才發生的事。

四、印度的佛教藝術包羅宏富


印度的佛教藝術,尚有文學、建築、音樂等。

在佛教文學方面,由譯成漢文的聖典中,尚可看到其體裁及題材之豐富,常見的則是所謂十二部,也就是以十二種文學型態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