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佛教徒,而且即是為了宣揚佛陀的教義,始有從事佛學的深入研究的需要,否則,只要能夠精通特定的某一經論或數部與其所修法門相關的經論即可,唯有具大悲願的傑出的高僧或傑出的居士,方有博究三藏教典的要求,以備對不同素質的各色眾生,作隨機攝化的方便設施。所以,研究佛學,即是為了學佛。
然至近世以來,學佛者固然應當窮究佛教的義理之學,研究佛學的人,則未必都是佛教徒,而且多半是站在文化史的立場,對佛教的各方面做客觀的研究。換言之,在古代,研究佛學的目的,僅是佛教徒們為了如何修學佛法以及如何傳播佛法,近世的學者研究佛學的目的,卻不一定是為了修學佛法,很可能僅是為了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等的理由。可知,古人研究佛學,是抱著信仰的態度,今人研究佛學,則未必是信仰的,事實上近世的國際佛教學者,多持學術的態度。
在晚近以來的中國,由於佛教教內的學術性的研究風氣,尚未普遍,教外的中國學者們研究佛教,則多半帶有他們自身興趣或思想傾向的主觀色彩,所以學術態度的研究觀點,不易和信仰態度的佛教徒們相契合。因為教外的學者,研究佛教,多半是從歷史的、哲學的、文學的角度來探討佛教,殊少以佛教的角度研究佛教,故對有關宗教經驗及信仰的實際功能,往往抱著懷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