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佔去了一千八百五十五次。像這樣簡短的翻譯文學,能對中國文學發生多少影響,自當不難想見。其實基督教的「神」、「主」、「道」、「聖」、「義」、「罪」,以及「上帝」、「博愛」、「真理」(這和佛教有淵源)、「生命」等等,沒有一個名詞是他們真正的創造,在我國古書中,都可以找到這些字眼的根據。
寫到這裡,筆者似乎扯到題外去了。我們再說佛教的翻譯,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佛教傳來不久,但已走進了生存發展的階段,所以對於當時文學的左右力量很大。梁武帝是佛教徒,並曾三度出家,捨身同泰寺,但他又是一位文學家。謝靈運是當時的大詩人,但他又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餘如廬山慧遠所創蓮社的十八高賢,雖然後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但總不能不說由於當時文學思想的一般傾向,才有這種故事的傳說。我們再往下看,經過隋唐,而到宋代,中國白話文學的「諢詞小說」或稱「平話」出現了,近乎語體的「宋詩」也出現了。有些不瞭解文史根源的人,總以為這是時代的演化所帶來的現象,至於這種演化的因素究竟出在那裡?那就很少有人追問了。事實上,我們只要打開中國佛教史一看,就可知道,那是由於佛教的創造,新帶來的文學革命運動。若再看過一遍中國禪宗的語錄,簡直就要使你拍案叫絕。因為禪宗的祖師們,倡導「直指心源」而反對文字的修飾與雕琢,所以他們語錄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