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教育的方針和縱橫面的聯繫、溝通,已有相當程度的默契。而我們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的佛教教育現況,在質的方面,可能比大陸要高、要好,已經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較之為多;可惜,我們沒有體系、制度和長遠整體的理念,所以有許多佛學院都在各自辛苦地經營著,彼此之間,不僅沒有層次分明的教育計畫,也沒有彼此呼應與溝通的管道,往往造成人力的浪費和成果的損失。

臺灣佛教界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人員缺乏和人才需要的問題,致使每座寺院的負責人在建寺的構想中,都希望設立佛學院。如果較大的寺院人數不足,他們便可以辦佛學院的方式,希望招收的學生成為他們的住眾,也可以說,這些寺院是為了有人管理、經營而辦佛學院,並不是因為崇高的教育理想。如此,在小寺院出家的青年僧尼,一旦進入佛學院之後,多為院方所留下,而不再返回他們的常住。小寺院為了應變這樣的事實教訓,便努力擴建寺院,以備辦學院來增加、安住更多的徒眾。可是,他們沒有想到辦教育是必須要有師資人才、管理經驗和教育目標的,因此這類的寺廟縱然把佛學院辦起來,也不能支持長久,多半是無法辦得成。所以,今天的臺灣佛教寺院,越建越多,越建越大,但人才的培養和需求的差距也越來越懸殊。寺院若辦學不成,便轉而舉辦傳戒、水陸、梁皇寶懺等大型法會來作為他們的目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