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以儒家為中心,而以道家及法家為輔助。當時需要從西方引進的,不是宗教文化,而是西方的各種商品。佛教最初是隨著西方的商隊,從中亞細亞傳到中國的,並且僅受西方的商人們信奉(註九)。嗣後被中國的王室中人接觸到了,漸漸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擴展開去(註一〇)。可是,一開始便受到中國原有文化的排拒,經常是來自儒家及道家的彈壓,歷一千數百多年,這種情勢仍未改變(註一一)。儘管佛教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及民間信仰中,已經根深柢固,並已與整個的中國文化無法分割,從正統中國的知識人的立場看,佛教仍是外來的事物(註一二)。在中國的政治史上,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人民的張本乃是常法,偶爾採用法家或道家的思想,作為朝廷施政的原則(註一三)。至於佛教,從來未被考慮到作為政治思想的準繩。
縱然在許多的大乘經典之中,強調王臣護法(註一四),而將護持佛法的責任委託給國王大臣,此一理想的最佳標榜便是轉輪聖王(註一五),可惜,此在印度佛教史上,僅出現了一位阿育王(Aśoka),而他到晚年卻極悲慘。在中國曾有一位梁之武帝(西元五二二~五四九年)在位護持佛法極虔誠,晚年時也很不如意(註一六)。至於其他中國史上的君王們,對於佛教不是出之於權力的統制,便是用作收攬民心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