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娑婆世界眾生,顯現八相成道,乃屬方便權巧。如果佛不涅槃,眾生就會認為,反正佛陀仍在世,終究會得度,因而懈怠退墮。佛為使眾生起佛法難遭遇想,深感佛世難值而精進學佛,故示涅槃相。

以此觀之,《法華經》廣被眾生,極為慈悲。佛一開始,從《阿含經》,接引眾生修學二乘;然後是《般若經》,教導眾生修持大乘;最後,到了《法華經》,即將前面的二乘、大乘皆會歸一乘,眾生全都成佛。此即法華開權顯實之理。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雖已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實際上,佛陀未曾離此世間。所以隋朝的智者大師,距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也已千年,但當大師誦讀《法華經》至本門部分的〈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即親睹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換言之,靈山勝會的佛,仍在那兒,始終未曾涅槃。

五、修持法華三昧


「法華三昧」的名稱是由《法華經》而來。法華三昧是〈安樂行品〉修行法的前方便,也就是為了修持法華四安樂行,要先修法華三昧。智者大師根據他師父慧思禪師所編的《法華經安樂行義》,並依《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