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人類帶來災難。這樣的事實,我們在基督教的《新約》及《舊約》中看得非常明顯。新興宗教和傳統宗教,本地宗教和外地宗教,自族宗教和他族宗教之間,不斷地發生殺伐,不僅是語言的、理論的,而且是行動的,往往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直到二十世紀末的今天,還有些宗教和政治的狂熱分子,高喊發動「聖戰」的口號。

如果不同的宗教之間,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瞭解,減少猜疑,減少敵視,彼此觀摩,彼此學習,取長補短,世界的人類,才會真正地從宗教的信仰得到和平與幸福。佛教徒,一向就有這樣寬大的心量。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常教誡弟子,要恭敬供養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也要供養印度原有宗教以及新興宗教的沙門、婆羅門。在思想、觀念和作法上彼此雖有出入,要讓弟子們知道所謂內外之分,那是為了保護佛弟子的信心,不在於攻擊其他的宗教。就是對於從其他宗教改信了佛教的人,佛陀也告示他們,照常要對以前所信的宗教師們,供給生活的所需。供僧是美德,供養所有一切宗教修道的人,也是善行。

佛教到了中國,一直都受到儒道二流的學者們所攻擊排斥。但是,作為一個佛教徒,卻能容忍儒與道,甚至唱出三教同源之說。在佛教方面,採取援儒入佛、援道入佛。到了宋明時代,儒家也就援佛入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