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孔子曾說人是「未知生,焉知死」,對於人的生前死後等諸問題,是不加討論的,但對於人之如何成為一個健康而有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和樂的人際關係等問題,確是申論得非常的多。例如孔子所說「仁」字的定義有多端:
1.從語言的態度而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言語不在花巧,宜於堅定誠實。
2.從內心的態度而言:以同情同理之心「愛人」是仁。
3.從對己對人的態度而言:「克己復禮為仁。」對自己要自制,對他人要尊重。因此又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也就是每天出門見到任何人,都要像是見到貴賓那樣地以禮相待;遣使大眾之時,就要像是在祭天祭地那樣恭敬他們。
4.從自利必利人的立場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忠心耿耿的「忠」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寬恕的「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一以貫之」的仁道。由於《論語》中有「臣事君以忠」之句,後人便將忠字狹義化了,好像只有臣對君忠、下對上忠,其實《論語》中尚有「為人謀而不忠乎」,以及「與人忠」等句子,都是將己心比他心,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置於一條平行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