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考II 48

平等看待,才是把良心擺在中間的「忠」字義涵。

這種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道,是很難實踐的嗎?對於有心的人而言,並不困難,所以孔子要說:「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又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只要「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便能完成全部人格的道德。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有實踐仁道的決心,不僅要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平等看待,甚至要將他人的利益,置於絕對優先的地步,為了求仁得仁,不但不可為了自求生存而害仁,更要犧牲自身來成全他人,才算是仁道的極致。正因為孔子沒有機會做到「殺身以成仁」,所以要自謙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了。

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都是表現著一個崇高的理念,那是從個人利益的私心追求,轉化到為了群體利益而放棄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奉獻出自己的身命,來成全「求仁得仁」的人格。這種思想,跟大乘佛教的菩薩行,是很相近的。什麼叫做菩薩?便是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有智慧便不會害自己,有慈悲便不會害眾生;更進一步,為了利益眾生,便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故有「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誓願。私利公益的兩極、或是以利人作為利己,僅在一念之間的差別,自私的利己是精神的污染,是心靈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