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與解脫道相應的菩薩行了。故在《增一阿含經》卷四〈護心品〉第五經的記載,有一位阿那邠持長者,常作平等布施,不檢對象。佛陀便稱讚他說:「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又說:「菩薩之(學)處,恆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中,亦有佛陀讚歎師子長者是「菩薩所施,心恆平等」的記載。於此可知,菩薩行的布施與人天善行的布施,看來相似,其實全異。一般的慈善救濟,仍為世俗法,若有解脫道的無相或平等心為導向的慈悲救苦,便是菩薩行了。
因此,新世紀的修行觀,必須回歸到佛陀的本懷,那就是契合社會大眾的需求,提昇布施的精神層次,落實於解脫道及菩薩道的普遍推廣。如果是沒有解脫道的菩薩行,其實只是世俗化的人天善法;如果脫離了人天善法而光修解脫之道,那就背離了佛陀應化人間的宗旨。
至於什麼才是菩薩道的修行法門?在《雜阿含經》卷二十第五五〇經,記載有摩訶迦旃延尊者,向諸比丘所說的五句話:「(如來)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這雖出於一向被認為是小乘經典的《雜阿含經》,確實就是大乘菩薩道的根本。此處的一乘道,可以說即是《法華經》的「唯一佛乘」,是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等處所見的「三乘之道」相對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