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帝的真正回應,必須包含個人、全國及普世的一份積極奉獻──奉獻於社會公義的維護及保護已陷於危機的大地。」若從這些方面來瞭解基督教,則其教義就與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觀點相當接近了。
我們再看伊斯蘭教的上帝阿拉。在《可蘭經》中,阿拉有九十九個不同的名字,包括保護者、寬宥者、贈予者、忍耐者、赦免一切罪過者、一切良善的源頭、保護我們的朋友、愛者、養主、饒恕者、憐憫者、正路的引導者等。由此可知,阿拉應該是慈愛一切人類的神,一如《可蘭經》二章六十二節強調的:「誰誠信阿拉和末日,並有善舉,便能獲得養主的厚遇。」據希克在《第五次元》一書中所說,當穆斯林來到印度時,其中也有人主張,祆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們,同樣都是「聖書的子民」。所謂聖書,是上帝永恆的話語,在不同的人類環境中,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先知,以各種不同的啟示經典,表達給上帝的子民。儘管伊斯蘭教的主流及其基本教義派,認為有許多的非穆斯林會喪失進入天堂的機會,但若就伊斯蘭教所傳的信息而言,進入天堂乃是所有人的佳音,不光是穆斯林而已。特別是伊斯蘭教密契論者的蘇菲派,很能夠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有可能獲得上帝的寬恕。
當然,基於彼此尊重和讚賞的立場,各宗教之間有必要尋求相互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