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他在家時,經常彈琴,佛就開示他:「絃緩不鳴,絃急則斷,緩急適中,諸音普調。修行亦然,既不可懈怠,也不得緊張。」這說明雖可以休閒時間來修行,修行不即是休閒,更非唯有休閒的時間才來修行。會修行的人,修行固然會比休閒更自在,不會修行的人,修行卻比沈重的工作更苦。所以佛陀垂示修行當如調琴,必須鬆緊適宜。

不會修行的人,對於修行的生活,會感到單調而產生厭倦、無聊、悶塞;對於修行的進度會感到乏力,而產生憂鬱、緊張、失望。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常態,任何過分及單調的活動,都會引發厭倦和不耐煩,所以人性無常,有時以樂為樂,有時則以苦為享受;有時以苦為苦,有時則以享受為苦。籠中的鳥,羨慕林間的鳥能夠自由翱翔,隨心所欲;林間的鳥,則羨慕籠中的鳥,不愁風雨,無虞飢渴。成人以賺取生活費用的工作為辛勞,兒童則每以新奇有趣的心態,摸觸並模仿成人的工作。視每項工作為謀生的工具時,便需要以休息休閒來平衡身心的負擔,若以業餘的興趣來從事同樣的工作,此項工作,便是他的休閒活動。

我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城,遇到一位退休了的工程師,他每天的工作量,超過了他的在職時代,因為他的經驗和熱心,使得好多的朋友都找他幫忙,既是幫忙,當然是義務的,而且樂此不疲,他以此為他的休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