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儒家的《易經》及道家的《老子》,固然重視生,而將死亡及消失稱為「變易」,稱為「逝」、稱為「反」,只是避用死亡之名,並非沒有死亡之實。正像今天的日本及臺灣,有許多大樓沒有第四層,將第四層跳稱為第五樓,雖免用了發音與「死」相同的「四」字,而四樓仍是四樓一樣。佛教亦不例外,經中處處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明明是講的緣生緣滅觀,可是在單獨使用之時,只稱「緣生論」或「緣起觀」,而不稱「死論」與「緣滅觀」。因為生起與死滅,都是現象的動作,既是動的,稱為緣生、緣起,更加相宜。佛法在世間,也以給人類指出正確的生活態度與清淨的生活方式為目標;如能做到生活的態度正確,生活的方式清淨,便是自利利他的修行者,便可能減少乃至解脫煩惱的困擾,也就是走著出離生死的菩提大道了。
二、急求出離生死
有一種人,心量狹小,性格偏激,一旦由於各種因素使他們厭倦世間生活,便有急求出離生死的傾向。有一種人,自信不足,對世間煩惱的誘惑,無法擺脫,一旦接觸到佛法,便有即生修成解脫道的意願。有一種人,似是而非地知道一些佛法,認為學佛必求成道,修禪必得開悟,若不成道、不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