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心的初步目標,是把「散心」的我,變成「專心」的我,對於每一個念頭的活動,都要能清清楚楚。專心之後,進一步要達到「一心」,也即是從專一心,至統一心。
統一的心念也有三種:1.自我身心的統一,2.自我與內外環境的統一,3.自我的前念與後念統一。
數息上了路時,還有三個不同的念頭交互起滅:1.我,2.我在數呼吸,3.我觀照數呼吸的數目。這三個不同的念頭,前後次第,穩定出現,雖有統一的念頭,仍不是統一心而只是專一心。統一心,則只有一個「我」的念頭,清清楚楚,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已經不數呼吸,也沒有呼吸的數目可以讓你觀照了。
前面已經提過,鍊心就是在鍊「我」。常人的我,是分別、執著、散心的我,無法自我作主,無能自我駕馭。所謂心不由己的原因無他,只因煩惱重,業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亂心進入專一心,首先要放鬆身心,放鬆頭腦,然後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時若遇境界現前時,立即放鬆頭腦,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衝突,自己也較不會衝動、生氣、與人爭辯。
專一心之後,進一步便進入如前所述的統一心,它有三個層次:
-
身心的統一:身心統一,主要是由於心念穩定、落實。若在乎身體的存在,則是一項負擔,不舒服。若能讓心穩定於方法之上,或專注於某一動作、某一項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體的存在及身體的負擔。 -
內外的統一:能夠內外統一,而將「我」消融在環境之中,並不太難,譬如藝術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賞音樂演奏、繪畫等藝術品或是自然風景,也能陶然自得,渾然忘我,便屬此類。宗教家及哲學家「天人合一」的體驗,也屬此一層次。
禪修的人,當在面對所有人事物的情況時,若都沒有對立的感受,其感覺便已把他們的自己與整個環境統一起來了。禪修者若已真正達到內外統一的時候,便已沒有優劣之分及內外之異了。統一就是無差別,若在用功時,體驗消融自我,體驗到沒有煩惱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時,問題仍然存在的話,便只能稱為統一,而不能稱為開悟,因為此處未將「我」視為沒有。雖說如此,有了這樣統一心的經驗,總是好的。至少可以不與身心之外的事物,處於緊張的狀態了。 -
前後念統一:欲達到前後念統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時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後念,唯知住於現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現在」這一念上,便沒有時間,因為前後念已統一,出定後,時間又再度出現。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然而前後念的統一,是否就是此處的三心不可得呢?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前後念的統一並不等同於《金剛經》中所說的三心不可得。前後念的統一雖然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但仍擁有現在,還是有「心」,還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範圍,雖無分別,仍有執持。
「我」實在是極不易去除的,除了鍊心之外,第二個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
破心就是將「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
沈澱法(默照禪):若將統一的心,止於一念,那僅是定;若能靈明廓徹,既不住於止,又不停於觀,心靜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會「桶底脫落」,悟境現前。如在一個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漸漸沈澱桶底,起初攪動,泥沙猶會翻起,但沈澱到最後,水已澄清而桶底終因太重而脫落,此時桶內空空如也,水與泥都不復存在了。既無可止可定的心念,也無能觀能照的心念,便成無念亦無心,而親見無我。 -
爆炸法(話頭禪):即反覆不停地參一個話頭,問話頭之前的究竟是什麼?但是不准你替話頭給答案。歷代有名的話頭很多,例如:「拖死屍的是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念佛的是誰?」及趙州從諗禪師「狗子無佛性的『無』是什麼?」……。
切記參話頭時,開口就錯,動念即乖,故在自己參話頭時,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氣不斷地否定自己所發現的答案。如此,到最後會突然發現大地落沈,虛空粉碎,也等於桶底脫落。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講於法鼓山新春禪修營,蘇曉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