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子,嘉獎、升官的是他,沒有做好的他馬上就推說:「這件事我已經交代某某人,怎麼弄成這個樣子!」就是說,爭功而諉過。結果他步步高升,左右逢源,而在他左右的同事和部屬,沒有一個不恨他。

他們問我,我們佛教徒遇到這樣的人要怎麼辦?我說第一是考慮離職,你們今天來問我,就是受不了,心裡覺得委屈、不公平。第二就是要忍辱,修六波羅蜜中的忍辱波羅蜜,就要把他當成菩薩來看。我問他們:「在這兩種選擇中,要選那一種?」他們說:「一時間想不出該怎麼辦?」我說:「你們既然遇到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不可以也變成這樣的人,這是我們佛教徒的立場。」

作為一個青年人,一定要把個人和群體連在一起,把自己和他人之間相關聯的問題同時考慮。如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這不是佛教徒。如果我們經常這樣子考慮,有時候可能會處處吃虧,你成就人,人家就正好踩在你的頭頂爬上去,好人被人欺,好馬被人騎,看看我們要做那一種人?

但是佛教徒不做爛好人,佛教徒不做沒有原則的鄉愿。我們不計較、不爭功、不諉過,但是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感受,看他們是不是還要欺負。如果他們還是不斷地欺負,只好讓一讓吧!你能夠轉變他,就轉變他;不能轉變他,那是因為你不是大菩薩,不是已經到了聖位的菩薩,你只是普通人,不要那麼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