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忍辱又忍不住,何必自尋煩惱?學佛本來是為了消煩惱,在這樣環境下,如果煩惱很多,只好遠離。
所以,為團體犧牲,要看看值不值得。有許多佛教徒認為這是業報啦、因果啦,我們只能忍氣吞聲!其實,佛教徒不做忍氣吞聲的人,也不做為所欲為的人,佛教徒要做一個很有智慧心與很有慈悲心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忍氣吞聲不好,害了自己也害了其他人;為所欲為也不好,會傷害其他人,踩著他人的背往上爬。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有悲心的人。
有人問我:「法師您要不要名?要不要利?」我說:「名韁利鎖是我們佛教徒基本的認識,我是出家人不會不知道。若是為了追求虛名而努力,很可能變成沽名釣譽。」為了私欲而追求財利,很可能變成利欲薰心而自害害人,常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太可憐了。不過如果你做某樣事,對多人有益,對自己有益,但是不能出名,跟名沒有關係,你做不做?我剛才講一個人不能夠離開群體,只要對全體眾生有益的,我們就一定要做。古人有名言:「求名當求萬世名,謀利要謀天下利。」這是世間賢哲所講的話。對學佛的人來講,不能考慮名和利這兩樣東西,否則會產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