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佛教 16

慈濟‧文化‧修持


在此新舊年關之間,各地寺廟紛紛舉辦冬令救濟,或以食米,或以財物,周濟孤殘貧病,這原是很有意義的善舉,然而也因此引發了一些令人深省的感想。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出家苦行,說法度眾,其一貫的目的,便是利人救世,而大乘佛教更是推重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所以,若忘失了救世濟人的悲願,脫離了與樂拔苦的善行,便非佛教了。

然眾生的生活,大致有兩個層次,一為物質生活,二為精神生活,物質是基礎,精神是核心。不可否認,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必然先求其能安定物質生活的基礎,才能要求他作精神生活的昇華,儒家有所謂「衣食足然後知禮義」,佛家亦說到「身安而道隆」。所以大乘菩薩道,六度中以布施為第一要務,四攝中亦以布施為最初方便,而布施中更是以財物的布施,最為切實和便利。以上所說,我們不難確定:慈濟工作為佛教救世濟人的第一步驟。

然而僅止於此,那是不夠的,因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眾生,人除了需要衣食以維持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需要以文化、哲學、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