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佛教 199

當然也可以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平心而論,可供寫作的佛教題材實在很多,佛教的寶藏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是因為寫作的人太少,能夠寫出好書的人不多,所以只有讓它們靜悄悄地躺在《大藏經》中了。

過去的作家們多半是用文字為工具,寫出他們內心的觀念、感想、感受,以紓解胸中的塊壘,不是為了他人的需求而寫,乃是為了呈現他們自己而寫。因此,大家把欣賞和喜好這些作品的人稱為作者的知音。但這類的情形卻不是現代職業作家所應有的態度,自然也不是撰寫佛教書籍當有的態度。書應該是為了讀者而寫,若要讓讀者們願意看,且願意接受書中的觀點,寫作者即必須先要瞭解讀者們的需要,並考慮讀者們的立場。如何能夠使得讀者普遍接受和愛讀,必須先要瞭解用什麼樣的角度和技巧來訴說作者自己要說的內涵和理念。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作者也需要因應當前社會和時代的需求,來調整自己傳達的方法,以達到向讀者訴求的目的。

現代社會大眾的耳目,多半已被各式各樣的大眾傳播工具所佔據,例如電臺、電視、報章、雜誌、錄音帶、錄影帶等。我們的佛書,品質再好,如果不通過這些傳播工具的宣傳,僅靠讀者以口傳口的所謂口碑來輾轉宣傳,就很難達到讓很多人都知道有這本書的目的。言過其實的吹噓,是一種欺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