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全國響應。至於興辦幼稚園、育幼院的情形,也非常普遍。中學和工商學校,像慈明商工、智光工商、東山高中、慈航中學、僑仁中學、普門中學等。這些既有的成績,都是令人感到可喜的現象。
而近年來,由於臺灣人口的增加,佛教徒的總數亦跟著提昇,並因大專院校於一九六〇年起紛紛成立佛學社團,帶動了高級知識分子學佛的風氣,使佛教的存在,日益受到重視,但在快速成長發展的過程當中,也產生了一些畸型問題。
有些寺院,只知道迎合擴大傳戒法會的舉辦和觀光型態寺院的發展,競相於建築方面的努力,使得近十多年來,全省新建和重建的寺院急遽增加。而每年由傳戒法會所造就出來的比丘和比丘尼眾,大多數均未能繼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培養,故與出家的理想相背, 致有若干青年僧尼 ,不能於原出家寺院安住, 不是趨向於另建道場,就是租賃公寓民房,做一個臨時的小型精舍,以為將來完成其理想的準備。
寺院的啟建,是為了度眾安眾,成就人們來修學佛法,當然有設立的必要,而且建築寺院,對佛法來講,是功不唐捐的。出功德的施主,這施捨的本身就是功德,募建寺院的出家人,募建的過程就是修行,而寺院形象的安立,本身就是弘法。有僧眾,有寺院,就有信徒護持,便形成了佛教存在和流佈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