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師資的缺乏,雖剃度了徒眾,卻無法給予教育,雖想興辦佛教教育,卻沒有人才來主持其事,雖願做社會福利工作,卻力不從心。往往一個規模很大的寺院,應該可以住上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卻只有兩三位出家眾,乃至只有一位出家人和若干居士,這種現象,至多只是在表面上象徵了佛法的普及。以宗教傳佈的立場講,也許無可厚非,但以社會發展的立場來說,卻將受到指責和批評。所以,過分地從寺廟建築上作競爭的話,必然會為佛教帶來危機。

再者,每年都有數百位新出家眾從戒場受戒出來,而其中能夠受到佛教基礎教育的比例之少,可以從佛教學院中求學的總人數來得到證明。多半的出家人,雖住在寺院裡,對佛教的基本認識和修行的基本方法都不得而知,要他們來影響信眾成為正信的佛教徒怎麼可能呢?要他們來擔當佛教文化事業固然吃力,就是做慈濟工作,也不會充分周到。所以,出家眾的人數增加,並不能因此而代表佛教的興隆。

說到佛教的寺院,雖然多會儲藏《大藏經》等佛教文物,可是卻少有能夠利用這些佛教文物的。有些寺院,僅僅把這些文物當作法寶來供養,就如同供養佛菩薩的聖像一樣。從佛學院畢業的僧尼青年,多半只以成為一個寺院的住持為目標,有心從事更高等的研究和修學者固然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