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佛教 56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許多人對待佛教,通常有兩重標準:你如果是沈潛靜修的山林佛教,他們說這樣等於逃避現實;你如果是走入群眾的世間佛教,又很可能被譏諷為六根不淨。原因是一般人的心理,既希望佛教是清高絕塵的,又期待著佛教能給予世間人類實際的利益和救濟。以菩薩道的精神來說,便是以「無我」出世的精神,做入世濟眾的事業,因此,正好解決了兩種不同型態的衝突,而溶匯於「福」「慧」圓滿的佛道中了。

對於這類的問題,我曾於《人生》第四期,以〈慈濟.文化.修持〉為標題,寫過一篇社論,今鑑於此,認為有重新呼籲的必要,因此再次提出。

佛法的總綱是慈悲和智慧,沈潛於內的是智慧,表現於外的是慈悲,在修行期間,一定是悲智雙運,待福德和智慧圓熟之後,便是「兩足尊」的佛了。

因此,近代太虛大師,為順應時代潮流,奔走號召以建設「人間佛教」為職志。所謂「人間佛教」的建立,即是基於智慧和慈悲的原則,依佛的教誨,指導我們如何達到自立而立人的目的,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自立需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