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印經會,成綑成包地送到各寺院去,因此,我們常常可在寺院中看到大量類似的佛書。其品質通常低劣,不受人矚目,不能引人入勝,擺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必須另作處理,而處理的方式,大約就是送進焚化爐燒掉。這是對於物力、人力的浪費,也是對於法寶的褻瀆,看了令人傷心。
印經是好事,贈經是功德,我們還是希望有更多人投注更多的物力和心力,來從事於印經的大事業。不過除了特別有價值,和受到普遍歡迎的佛書之外,應該鼓勵更多的人來寫有分量、通俗化、適合於現代人需要的佛學書籍,並且要有計畫,按部就班地來推廣發行。
首先,要做需要量及需要程度的調查和估計,最好能將小規模的各種印經會集中起來,然後以區域性做統籌分配,此組織上的技巧,可比照花蓮慈濟功德會的作法。而品質上,則求精、求美、求專業化,若人才缺乏,必須要能適當尋求,或有計畫自己培養。對經典的印贈,更要講求紙張、印刷、裝訂等的高貴和莊嚴,如此,才能使讀者在得到一本佛學的經典及著作之後,會歡喜地看,珍惜地藏,夠分量地轉贈親友。
日本有一個佛教聖典協會,值得我們借鏡。這是一個很有財力的組織,但他們只送一本書,是英日文對照的《佛教聖典》,外觀精美而可讀性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