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兩度同學(軍事),當我退役之後,到了朝元寺,他還看過我一次,這真是個難得的青年。
同時,這也反映出當時上海的青年心理,為了國家,他們不惜犧牲一切。另有幾個十四、五歲的小孩子,長得很活潑、很清秀,進了楠木倉庫,大家都不要,送到通信連,總算勉強收下,但到團長來點名時,又被剔除了,最後還是我們的連長做了好事,私下把他們留下來。因為當時的人心,總以為時勢不久就會平靜,不願吸收少年兒童,但是這幾個孩子,現在都已是非常出色的軍官了。
從報到那天起,開始了軍人的生活,一天吃兩餐糙米飯,菜也很差;大家睡在地下,用稻草鋪墊;倉庫的衛生設備不敷一個團的使用,牆腳下、院落裡、巷子口,乃至陽臺上,到處都是大便與小便,新兵剛到,沒有訓練也無法管制,所以把楠木倉庫弄得骯髒不堪,我們在陽臺上開飯,飯蘿與菜盆,就擺在大小便的空隙間,大家吃得還是津津有味。因為有一個美麗的遠景在望:據說到了臺灣,營房就像花園一樣的美;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在懷:等到時局穩定,又可以各返自己的家了。所以對這暫時的現實,都能忍受。
大家都在等待考試,大家還怕考不及格而發愁。大家的心理很矛盾,既希望考試,又希望不考試;如能考試,表示這是真正的青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