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西元四六〇~四六五年),住於北臺恆安石崖的通樂寺,曾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及淨土經。又於恆安西北三十里處的武周山谷之北面石崖鑿窟名為靈巖,最大一窟可容納三千人,許多洞窟相連,長達三十餘里。看樣子,他在造雲岡石窟的同時,也於恆安通樂寺譯經。「恆安石窟」是否即是雲岡石窟的一部分?「通樂寺」是否即在雲岡石窟中?有待考察。龕之大者可容三千人左右,他將那石窟稱為「靈巖寺」。不過,能容三千人許的大龕,在現存的雲岡二十多個大窟中,尚未發現。曇曜法師譯出的《付法藏因緣傳》共六卷,現被收於《大正藏》五〇冊,那是他與吉迦夜共譯的。至於他譯出的「淨土經典」為何?則有問題。

據《大唐內典錄》卷四載,「北臺沙門曇曜」譯出「二部五卷經傳」。那是《淨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因緣傳》四卷。並且又舉出《雜寶藏經》十三卷,《付法藏因緣傳》二卷、《稱揚諸佛經》三卷、《大方廣菩薩地經》第二、《方便心論》一卷,共計五種,是西域沙門吉迦夜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西元四七二年),「為沙門統曇曜於北臺重譯」。

又據《開元釋教錄》卷六記載,曇曜譯出「三部七卷經傳」那是《大吉義神咒經》一卷、《淨度三昧經》一卷、《付法因緣藏傳》四卷,並謂︰「以和平三年壬寅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