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寺本」與「興聖寺本」,品目與本文,雖有多少修改,然分為二卷十一門,是相同的,都是由惠昕寫序的編本。
興聖寺,在日本有兩座,一座在山城,一座在京都巿內的上京區,我們所講的就是京都的那座。它的開山祖師叫作虛應圓耳,他初學日蓮宗,後學天臺教觀,最後於建仁寺閱讀《大藏經》時,忽有契悟,因此而轉變為禪宗,屬於日本臨濟宗的相國寺派。該寺始於西元一六〇三年,初名大昭庵,後稱興聖寺。那是一個禪、教、密兼修的道場,而較重於禪誦。這次我們在該寺禪堂內的右側,也見到了這位圓耳禪師的木雕像。到西元一六一九年,他的上足無關禪師繼位,大力舉揚禪門宗風。到了西元一六二九年,該寺受後水尾天皇勅為一派的本山。可見這個寺院,曾在日本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我去興聖寺的另一原因,是感謝開智師的熱心。因我這回到京都,事前雖然已給正在京都大學留學的比丘尼弟子果賾通知,到了京都卻沒有見到她出現,我給她打了電話,也不得要領。正好八月八日的一大早,開智師來旅館看我們,我就託她去找一找果賾師,總算被她找到了,一起陪了我們兩天。果賾是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在農禪寺出家,又在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兩年前考取日本交流協會公費留學,而到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深造。她的心地很好,也有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