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流水 182

同時在《華嚴經》卷四〇〈普賢行願品〉,說到賢劫一切諸大菩薩,以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可見普賢菩薩是賢劫中最重要的一位菩薩。

因為根據《悲華經》卷四說,普賢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因地之時,無諍念王的第八子,故將普賢菩薩當作如來的因位來看,他的重點在於無量的行願,如果沒有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因行」,就不可能得到佛的果位。文殊菩薩是代表著佛「果」的智慧,普賢與文殊也就是代表了從因到果的諸佛功德的示現。所以,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從文殊菩薩的指示而去向德雲比丘參學,至第五十一位善知識即回到文殊菩薩處,又示去向普賢菩薩參學,為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加上文殊則共為五十三位善知識,乃表示著兩者的關係,不可分割。

關於四川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的緣起,可在清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重修的《峨嵋山志》卷二〈應化篇〉見到,謹抄錄如下:
而峨山即為應化之場,舊志稱峨山應化,始於漢明帝時,里人蒲公羽採藥,見麋迹似蓮華,詢諸千歲寶掌菩薩,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尊者,蘭曰:「《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文,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所謂賢勝即普賢也,蒲歸乃建普光殿,供願菩薩像,示現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