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在札葛雷勃演講,果谷師(右三)譯為英語,而由當地人士譯為克羅埃西亞語。

聽眾們對東方的佛教不僅是好奇,而且是為了想從佛教中追求到他們原來缺少的東西。譬如說我在演講中,幾度停下來問在座的聽眾,下面我準備想講什麼了,你們要聽嗎?聽眾的回音,總是同樣的一句:「我們就是為了要聽這些才來的﹗」其實我在當天那一場演講的內容,主要的只有三點:
-
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喬答摩,是因為發現眾生沒有安全與快樂的保障,所以出家修道,希望發現解救眾生脫離苦難的方法,結果發現了這種方法,稱為悟道。 -
人都是追求幸福快樂而不喜歡倒楣和痛苦。但是,什麼是真的幸福快樂?什麼叫作真的倒楣和痛苦?其中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隨著人的不同想法和感受而產生的結果。在同樣的一個環境情況下,有些人會覺得痛苦不堪,另外一些人倒覺得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甚至於認為,這是幫助成長的過程和經驗。
譬如說當天在札葛雷勃的氣溫相當高,而會場不但沒有冷氣,還加上火熱的夕陽從窗戶外直射進來,室內又擠滿了這麼多人,大家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聽這場演講,雖然付出了如此接受悶熱的代價,還是覺得很有意義,我當場問大家:「你們說,對嗎?」聽眾一邊流汗,一邊用手搧著風,同時回答:「非常值得﹗」
這就說明了心能夠改變對環境的體驗,如果我們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和困難的情況,也能隨時告訴你自己「非常值得」的話,那麼,我們這個人間就是跟天國相通的;否則,你所看到的人間,是和地獄分割不開的。釋迦牟尼佛所發現的解脫之道,就是教我們如何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體驗現實、對現實感恩;用自己的心,就能轉變對環境以及各種遭遇的看法和感受了,這在佛法中,叫作境隨心轉。 -
禪佛教的鍊心方法,便是解脫煩惱而獲得真正安全和快樂的成佛之道,那必須從實踐開始,否則僅僅是觀念的或僅是信仰的,還不能使我們得心應手,隨時做到心不隨境轉的程度。如果經常還會被環境所困擾,那是因為自己的心沒有辦法做得了自己的主人。環境動,自己的心便跟著動,他人要你哭你就哭,他人要你笑你就笑,他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他人用餌來引誘你,你就會上他的鈎。因此,我又問:「大家想不想學一點鍊心的方法呢?」大家回答說:「當然﹗」
▲聖嚴法師在札葛雷勃的演講會中,吸引了三百多位聽眾專注地聆聽。
接著我就叫大家閉起眼睛,練習放鬆眼球、頭腦、全身肌肉、神經,只管體驗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我們反覆地講了大概十多分鐘,然後我問大家,感覺到清涼自在、舒服愉快的請舉手,發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舉了手。然後我告訴他們,還沒有感覺到身心輕鬆的人,也請不要失望,只要願意付出時間,回家以後繼續練習,保證你會感覺到這種方法,對你的身心健康都會很有用的。
同時,我又告訴他們,靜坐或者禪修,如果精進努力的話,可能會產生一些身心上的反應現象。因為我發現,當場就有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坐了不到五分鐘,就有身體搖晃的現象。我告訴大家,如何處理這種現象:第一,是把眼睛睜開;第二,是要把它當成幻覺;第三,是如果這種反應的現象,還是困擾著你,那就暫時終止打坐,只留心動的感覺。
演講結束,也留下三十分鐘讓大家發問,發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能直接聽懂英語,他們問的問題也不外行,例如問我:苦與愛有沒有一定的關係?其各自的定義是什麼?自在與神聖是相同或不相同?頓悟的體驗能夠告訴人嗎?他們也問我的日常修行是那些項目?
其中有一位男士站起來要求發言,我以為他要問我什麼問題,但是他說他沒有問題,只是想告訴大家,什麼地方有人教打坐和參禪,我還以為他也是法集佛學會的成員,其實不是,他是屬於另一佛教系統的小團體,他給現場聽眾的印象,不是很好,因此當場就被卡門制止,並請他坐下,把時間讓給其他要發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