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內觀禪修五十多位聽眾介紹默照禪。

(二)在中國的華嚴宗第五祖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把禪法分為五等:
- (1)外道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四禪八定。
- (2)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上厭下而修四禪八定。
- (3)小乘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四色、四空及七方便行。就是從五停心到見道位,配合四念住修十六特勝,再配合四聖諦修十六心行而完成見道位。
- (4)大乘禪:悟我法二空之理,亦修四色、四空,各種禪支,唯以悟理不同,而異於小乘。亦可修中道的空觀、唯識觀、以及法界觀、念佛觀、般若三昧等百千三昧。
- (5)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此心即佛,畢竟無異。此即《壇經》所說的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只要能於當下的一念上除我法二執,便能見空性,就是明心見性,雖然未登佛位,但是亦悟眾生心就是佛心。即是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
可見,出世間外道凡夫禪,出世間小乘禪,乃至大乘禪,都以四禪為基礎,所不同的是空慧的有無,若但有定而不見空慧,便不得解脫;若悟偏空,證小乘聖果;若悟二空,登大乘菩薩位。唯有如來禪不涉漸次,故不歷四禪,但於當下一念頓悟,便是即定即慧。臨濟宗用參話頭公案,即能助人一念頓悟。曹洞宗用默照,就是即定即慧、即止即觀;默,在因位是止,在果位是定;照,在因位是觀,在果位是慧;默照同時,便成定慧不二。
(三) 中國禪宗的法門,就是止觀同時,定慧均等。在《維摩經》主張的不二法門,就是把相對的二元論,化為絕對的實在論。《六祖壇經》不僅說即定即慧,也說不思善、不思惡,甚至於舉出三十六項相對的觀念,彼此互融。因此,六祖惠能之下的歷代祖師,不斷地教人體會「當下即是」;那就是把凡聖、染淨乃至於大小、遠和近等差別觀念,全部放下,不起分別執著之時,就能見到眾生與佛相同的自性。雖然禪宗也教人打坐、看經、拜佛,但是歷代祖師們開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