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七〇五年),敕改此寺名為「中興寺」。神龍三年(七〇七年)敕賜「法泉寺」額。唐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三年)八月,惠能大師圓寂於新州的國恩寺,十一月全身歸葬於南華寺。唐憲宗元和十年(八一五年),諡六祖為「大鑑禪師」,並號六祖之塔為「靈照塔」。直到北宋太祖開寶年間(九六八- 九七五年),才將該寺的名稱改為「南華寺」。
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當憨山大師訪問該寺,禮六祖塔時,見到寺宇已經凋敝不堪。就在萬曆二十八年,再度入山,驅遣三門內的商店,建立清規。到萬曆三十年重修祖殿,拓建禪堂,曹溪祖庭,因此而復興。在明熹宗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憨山德清即圓寂於此。
之後經過三百一十二年,到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時,南華寺又是如虛雲老和尚所見:「殿宇已傾,房屋破壞,只得蓋撘葵篷竹屋以住眾」了。《虛雲和尚年譜》中,另有一段記述當時虛雲老和尚初至南華寺所見的狀況,可謂怵目驚心,玆錄於下:
雲至曹溪,房分只有五家,其數,不上十人,不居寺內,各攜家眷,住於村莊耕植牧畜,無殊俗類。其祖殿香燈僧,歸鄉人派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