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唐朝的不空三藏譯出,此與以上三種《華嚴經》的譯本之譯出年代比較,晚於佛馱跋陀羅三藏及實叉難陀譯本,而又略早於般若三藏的譯本。
〈行願讚〉的內容,跟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華嚴經》的〈普賢行品〉固然不同,也與四十卷本《華嚴經》的〈行願品〉略異,〈行願讚〉中具有四十卷本的〈行願品〉所舉十大願王的內容之外,尚有〈行願品〉所缺的內容。
〈行願讚〉除了與四十卷本〈行願品〉所舉十大願有相同處外,也有另外一種內容幾乎相同而經名不同、譯者也不同的譯本,那就是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五字一句,四字一頌,共四十二頌,與七字一句共六十二頌的〈行願讚〉,同被收於《大正藏》第十卷。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若舉晉譯六十卷本而言,共分七處、八會、三十四品,在八會之中的第一會、第六會、第七會、第八會都有普賢菩薩;在三十四品之中的第二〈盧舍那佛品〉、第二十三〈十明品〉、第二十四〈十忍品〉、第二十九〈如來相海品〉、第三十一〈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二〈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三〈離世間品〉、第三十四〈入法界品〉,計有八品皆由普賢菩薩擔任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中雖極重要,但在八會之中僅見於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