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識的功能是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對外沒有表現,故與心所沒有直接關連;第八識為第七識所執,亦為第六識所依,乃是心王中的心王,隱於第六識之後,與心所亦非直接關係。因此,只要提到心所,則定與第六意識直接相關。
五十一個心所,分作六類:
- 1.遍行──觸、受、思、想、作意。這五個心所,本性無記,非善非惡,卻能遍於三性、九地、八識,一切時俱遍,故名遍行。
- 2.別境──欲、勝解、念、定、慧。這五個心所,性亦無記,與心王相應時,每一個都各別緣境而得生故。
- 3.善──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這十一個心所,性是純善,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 4.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個心所,性是不善,煩惱污染,根本煩惱攝故。
根本煩惱,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原先是以貪、瞋、癡三毒為根本煩惱,《俱舍論》中未見此名目。唯識學將三毒加上慢、疑、惡見,而成為六根本煩惱,其實就是強烈的自我中心的代表,即是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我見。後來又將前五項稱思惑,後一項再分成五種,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名為見惑。
思惑的五項,又叫做「五鈍使」;見惑的五見,又叫做「五利使」。另又被分別稱為五上分結及五下分結。惑、使、結,都是從此根本煩惱發展出來的意思。
- 5.隨煩惱──有二十個,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產生了另外二十個煩惱的眷屬,其中又分成為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大隨煩惱三類。
小隨煩惱有十個:忿、恨、覆、惱、誑、諂、憍、害、嫉、慳。
中隨煩惱有二種:無慚、無愧。
大隨煩惱共有八種: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 6.不定法──悔、睡、尋、伺。這四法是通於善、不善、無記的三性,故稱之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