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說頓大教法作為標準,比較華嚴時以外的其餘四時中,若也有這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即能判定華嚴教法的通五時可以成立,這叫做以別定通。又若將其餘四時中此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收攝歸入華嚴時的頓教部中,這叫做攝通入別。華嚴時如此,其餘四時也都可如此。

3.「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語出於晉譯《華嚴經》卷八〈梵行品〉的末段,有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是圓頓教相的初發無上菩提心,與圓滿成就的無上菩提心,是相即相融的,此乃是因果同時論的華嚴思想。

4.「性修不二」與「生佛體同」:性與修,即是理與事、或者性與相。性修是就修證與佛性而言的,若站在漸教的立場,須經道品的事修然後證理體的佛性;今就頓教的立場而言,事相的修證和本然的理性,乃是不一不二的,性是即修之性,修是即性之修。也正由於如此,眾生與諸佛的體性相同相即,相攝相融。旭師思想的特色,便是性修不二、性相圓融,與此頓教的立場,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