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稱灰滅及灰斷,也就是小乘四果聖者,於此世間所用的色身死後,焚燒成灰,其能證的心智,也從此滅絕,所以稱為無餘涅槃。例如《金剛仙論》卷九有云:「小乘之人,以自身所證,灰身涅槃,畢竟滅故。」又云:「小乘人斷三界煩惱,盡分段生死,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善惡因果,一切俱捨。」這是大乘釋經論中,對此灰滅,作了最完整的說明。可知小乘的無餘涅槃,又名為灰身涅槃;這是由於印度佛教的葬儀,習慣採用火化,阿羅漢身故之後,必皆成為灰身,由其不再應化世間,故必成為滅智。

智者大師的《維摩經玄疏》卷五、《金光明經玄義》卷上,以及《摩訶止觀》卷五等,亦用灰身滅智,指出小乘聖者的無餘涅槃,猶如虛空,無所施為,乃為有作四諦,天台家也常以這四字和「焦芽敗種」並用,以突顯小乘聖者是可憐愍者,雖證解脫果,在生前不堪學大乘摩訶衍法,到此身死後,便又無所施為。

3.「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涅槃是梵語Nirvāṇā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大小乘各有有餘及無餘的兩種涅槃,可作三門分別:(1)單就小乘而言,已斷生死之因,猶存生死的苦果者,名為有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