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玄叡的《大乘三論大義鈔》、宗性的《日本高僧傳要文抄》,以及普寂的《首楞嚴經略疏》等。一般是從兩個方向來探討:首先,本經傳譯的人究竟是誰?這主要有四個疑點:第一,般剌蜜帝是偷渡進入中國的,接著躲在寺院裡翻譯經典,譯完之後又悄悄返回印度,這件事很奇怪。第二,擔任翻譯的宰相房融,當時是被唐中宗貶職,充軍南方,仍是戴罪之身,怎麼可能在譯完此經之後,還能奏請皇帝承認、允諾這部經的地位?而且房融並無柳宗元、李白那樣的文才,而能寫出這樣的一部《楞嚴經》,真是不可思議的事。第三,懷迪法師的智慧絕不像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玄奘般傑出,怎麼可能翻譯出那麼好的經典?最後,若真是唐中宗時代翻譯出的經典,在唐中宗之後將近一百年間,包括華嚴、天台宗的兩位大師,以及其他許多著名法師的著作中,為什麼都沒提到《楞嚴經》的經名和內容?

其次,這部經裡所用的名詞,很多都無法在大乘經典裡找到根據。譬如:分眾生為七趣③、十二類生④;稱世間為「七大」⑤;二十八天的排列順序⑥和其他傳統經典不同。所以,這部《楞嚴經》有很多特別的地方。

另外,此經的經名與部分內容,也在其他經論中出現,有人認為可能是某位具有大智慧的人,編輯了許多經與論的內容,寫成了《楞嚴經》。例如經題「首楞嚴」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