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婆(Thūpa):塔婆又稱窣堵波(Stūpa)。塔是簡稱,它的構成,分為基壇、覆鉢、平頭、竿傘等由下而上的四個部分。塔的形狀,則因時代的先後而不同,有在平頭的周圍造龕安置佛像;又有在覆鉢的前面安置佛像;也有以二重、三重的輪蓋作塔的竿傘,而表崇敬之意,更有以基壇作成三層或五層;最後便出現了塔基與樓閣結合的建築物,那就是中國及日本等地塔型的由來。今日南傳各佛教國家的佛塔,尚保有近乎原始形態的風格。
在今日的印度,尚有古塔的遺跡可求者,則有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一二〇哩處之婆爾訶特,以及中央州的皮爾沙(Bhilsa)以南六哩處之桑佉。前者的塔門和欄楯的雕刻,今藏於加爾各答博物館;後者大塔的直徑有一二〇呎,在十四呎高度的基壇上,置有四十二呎高的半球形覆鉢,覆鉢之上更有平頭及傘蓋,已於近代修補,此塔乃為古印度建築藝術的最佳標本。又據一般傳說,以上所載兩處,本為阿育王所建佛塔的遺址。另在摩偷羅地方的阿摩羅婆提大塔,規模也很可觀。
又據傳說,迦膩色迦王曾於富樓沙補羅,造一大塔,高達四十餘丈,莊嚴冠於全印。
-
支提(Caitya):又名制多,本與塔同,後來因了集會之用,便於制多置堂舍,稱為制多堂,主要用作每半月比丘誦戒布薩的場所,其構造大體為於長方形的室中,設一個半圓形的制多於室內的後壁正中。今日尚有殘存而著名者,則有南印的迦利(Karli)、那西克(Nāsik)和阿姜他等的石窟洞院,便是最古老的支提的遺跡了。
-
毘訶羅(Vihāra):支提是集會所,毘訶羅是止息睡眠處,那便是僧房。乃由多數的小屋集合而成。但是,由多群僧房的集體建築物,又有一個名稱,叫作僧伽藍(Saṃghārāma)。也就是說:單純的僧房,稱為毘訶羅,集合食堂、講堂、禪堂等設備於一處的僧房,稱為僧伽藍。所以,真有藝術價值的佛教建築,乃是僧伽藍,例如經律中所載的祇園精舍和竹林精舍,規模均極莊嚴美麗。可惜的是,佛世的舊觀,今已無從考究,近世在印度各地發掘出土的精舍遺址,例如鹿野苑乃至那爛陀寺,亦均後世的增建,不是原來的舊貌了。
繪畫藝術
佛寺中有壁畫,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一七(《大正藏》二四‧二八三頁上),佛許給孤獨長者,在寺中作壁畫,並指示如何畫、畫什麼?從門額一直到廁所,無一處不可作壁畫。
關於有部律之有此等記載的時代背景,已於前面分析,同樣的,今日所知的佛教繪畫,也有在犍陀羅雕刻的同一系統內發現。